為了深入、廣泛地了解我省文化藝術產業的現狀,積極為“文化陜西”獻計獻策,2020年11月5日上午,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崔彬、社會服務部部長胡宏功、宣傳部部長王曉軍、陜西建工集團統戰部部長康利瑩、都暉、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統戰部部長黃丹等,與民革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支部組織黨員、隨行《各界導報》《文化藝術報》《陽光報》社記者等二十余人,走進陜西省京劇院進行實地調研,并與京劇院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就陜西京劇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深度暢談。
在陜西省京劇院,來賓一起參觀了京劇院簡陋的辦公和排練場地、狹窄的庫房、擁擠的宿舍,以及急需保護,但不得不繼續使用的國寶級老戲服。
座談會上,白云生院長介紹到:陜西省京劇院創建于1958年。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4軍文工團2隊。1957年由陜西省文化局接管,1958年在上海京劇院、中國京劇院支持下充實陣容組建為陜西省京劇團,1959年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來陜擔任陜西省戲曲學校藝術總指導,1964年與省戲校京劇班合并組建陜西省京劇院,尚小云出任首任院長,成為“全國五大京劇院團”之一。
建院以來,幾代京劇人歷經艱辛,以弘揚國粹藝術為己任,創作、復排并上演了300余部優秀傳統戲和現代戲,榮獲了國家、省市各類獎項200多項。不僅豐富了古城西安的文藝舞臺,也為弘揚“國粹”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涌現出諸如王金璐、尚長榮、孫均卿、王熙蘋、王筠蘅、孫明珠、鈕承華、王玉田、田中玉、王萬琪、鈕淮華、儲金鵬、史美強、林金培、鄭萬年、楊葆榮等一大批享譽梨園乃至世界的藝術大家。
通過實地調研和座談,民革同志也了解到:京劇作為陜西的外來劇種之一,自清宣統二年(1910),京劇科班枌榆社始入西安后,相繼傳播于陜西等地。從抗日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承擔和發揮著高臺教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責任和作用。2009年10月應改革要求轉企改制的陜西省京劇院,同全國大多數京劇院團一樣陷入了創作人才匱乏、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固定演出場所、工資和演出收入偏低、演出市場萎縮的困境。但是“陜京人”近年來依然排演了諸如《雷雨》《風雨老腔》《銅牛記》《老倔頭“斗酒”傳奇》《千秋忠烈》等精品力作,并屢獲殊榮。
張寧主委介紹道:此次與民革同志一起走進陜西省京劇院,絕不是做樣子,走形式,而是逐步了解陜西地方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的實情,發揮參政議政優勢開展建言獻策,并將此作為支部今后的重點常態化工作之一,凸顯民革基層組織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革省直建研院支部作為民革基層組織,資源豐富。黨員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和優秀企業家等。大家都表示愿意為振興和弘揚陜西優秀文化藝術勇于擔當,盡其所能、把薪助火。
陜西建工集團統戰部部長康利瑩表示:幾代藝術家,始終用自己的堅守,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做出卓越貢獻,令人敬佩。以前了解京劇,是在劇場舞臺看過演員們精湛絕倫的表演和華美亮麗的裝扮,沒想到他們的榮譽和掌聲不僅來自汗水,也來自眼前的排練場。她表示很愿意促進企業和陜京劇院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協調各方資源,凝聚各方優勢,為京劇文化在陜的傳承與發揚貢獻一份力量。
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崔彬強調:此次活動是民革省直陜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支部組織黨員和省內知名企業走進戲曲演出單位的首站,也是民革基層組織擔負起新時代參政黨使命,大范圍、深層次、重實效,關注陜西地方戲曲發展的一個舉措和開端,更是民主黨派利用自身資源和能力,促成校企合作、企企合作,達到多方共贏的一次嘗試。
最后,陜西省京劇院作為民革省建研院支部首家“文化藝術共創共建”單位予以掛牌。陜西省京劇院、民革省直建研院支部,能以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紐帶“結緣”“聯姻”,是一件難能可貴,又具有一定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幸事。
陜西省演藝集團黨委副書記胡海琴、國家一級演員、陜西省劇協副主席趙冬紅,省京劇院院長白云生、副院長趙振祥、行政副院長曹江澤、藝術總監張強及年近九十的老藝術家王筠蘅、王熈蘋,青年演員郭濤等參加了座談,對陜西京劇的現狀和振興國粹藝術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