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琪先生,陜西省京劇團著名鼓師,素有一代鼓王之稱,蜚聲京劇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藝術家。
京劇鼓師王萬琪先生
王萬琪先生,1924年,出生于山東省東光縣,1934年10歲從師張清順、張來友、喬玉林,并得到司鼓元老白登云、杭子和與周子厚先生的親傳。
他是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君青的夫君,是京劇世家王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一員。
王君青、王筠蘅、王君笙姐弟三人
王氏家族三姐弟都是京劇藝術家,長姐王君青是終身藝術成就獎獲得者,長兄王筠蘅是國家一級演員。弟弟王君笙是國家一級琴師。三姐弟在京劇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三姐弟對姐夫王萬琪尊敬有加,對他的藝術造詣佩服萬分。“西北琴父”王君笙先生每逢提到王萬琪先生都倍感之至,敬重有加。他常常感嘆:“最幸運的是,我與萬琪兄在舞臺上合作了四十多年,與一名好的鼓師合作是學習、是理解、同時也是享受!”
1958年,王萬琪老師與夫人王君青老師一同加盟陜西省京劇團。1964年陜西省京劇團組建為陜西省京劇院,賢伉儷在陜西省京劇院工作直到退休。
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站上頭。提及萬琪先生的出道要追溯的10歲起:山東鄉村花燈會上吸眼球的當屬一個10歲的小男孩。他打著鼓,帶領花燈隊即興演繹,惹得觀看花燈的鄉親們贊不絕口。只見他鼓點既密且快,節奏又勻又準確。被當時的一位專業青年鼓師 慧眼相看收為徒弟,自此一代鼓王悄然出世了。
由于他天資聰穎,勤奮上進,基本功扎實,使得他技藝早熟,馳名南北。他對京劇打擊樂體現了天才的創意,集百家之長,創自己所有。他根據京劇司鼓煩雜多變的演奏特點,不斷摸索、實踐、總結,對傳統的演奏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泊,把繁簡相間、疏密有致的演奏方法創造性地加以完善,并系統研究了鼓套子的基本結構及演奏規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由于他鼓風嚴謹,技藝超群,因此聲譽大振,被上海梨園界稱之為“五虎上將”之一,與張鑫海、高明亮、王燮元、王玉璞等鼓師齊名。
王萬琪先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好鼓師,他的技藝是有口皆碑的。王筠蘅先生與王熙蘋老師受聘去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有一次和諸多專家如:劉秀榮、李文敏、寇春華、張鑫海一起吃飯。席間大家閑話家常,當他們聊起萬琪先生的時候,張鑫海先生突然把桌子一拍說:“同行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王萬琪,王萬琪好佬!(南方口語:‘好佬’就是好樣的)”。張先生是當年《龍江頌》《海港》的鼓師。接著張先生對他的學生焦寶宏講:“將來你們如果有機會在王先生手下干活,那才是你們的福氣呢!”
前排王萬琪和夫人王君青
后排長子王偉功、大弟王筠蘅、次子王偉正
王筠蘅先生與王萬琪先生相識在1948年。那年王筠蘅還不到15歲,已然是一位才華初露的小導演啦!永安大劇院的業務主管是著名花臉陳富瑞(尚長榮的業師),到東鎮光陸大戲院借王筠蘅去給永安大劇院排連臺本戲《呼延慶打擂》。那天小筠蘅抱著一個大本子去了,滿臺的演員圍著看一個不到15歲的小孩,怎么指導排演這么大一出戲。萬琪先生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小筠衡宣布提綱,安排場子、教臺詞、念鑼經。萬琪老師時而笑笑,時而點頭,對這位少年老成調度有方的少年導演贊許有加。與此同時人群中一個年輕人也吸引了小筠蘅的注意:這個年輕人個頭不高,身穿一套白紡綢衣褲,拿著一把折扇,十分瀟灑帥氣,他就是永安大劇院的官中場面當家鼓佬王萬琪。小筠蘅很好奇:打鼓佬排戲居然不用筆記場子,還是很少有的。當復排時鼓佬坐在司鼓的位子上的一瞬間,看似文質彬彬的他即刻彰顯出王者風范。
王萬琪司鼓
神手
鼓師乃戲劇的總指揮。王萬琪先生司鼓帥氣、儒雅,令人賞心悅目。只見他拿出一副超短的鼓楗,三十六場戲打的可謂行云流水、斬釘截鐵、嬉笑怒罵恰到好處。演員誰該出場他也點名,甚至把戲中曲牌改動了好幾處。這么好的記憶力和超凡的指揮能力令初次相識的小筠蘅吃驚。扮演龐文的陳富瑞先生告訴小筠衡:“他叫王萬琪,十分了得,你若問他掙多少錢他可能記不清,要是打戲,不論文戲武戲,他一遍全記住,保險在臺上碰不了。”看到樂隊的青年和演員圍著他轉,他的確是一位人敬人愛的好鼓佬。說來也是緣分,七年后王萬琪先生和王君青老師喜結連理,成了王氏家族一成員。60年代王萬琪先生和王筠蘅先生同在一個劇團工作,他們成了亦師亦友的好搭檔。
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時期文藝市場相當活躍,京劇市場一直是明星制,能擔當主演的角,能賣票叫座的角都紛紛組成小組到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小組一般四到五人。例:旦、小生、小丑、琴師、鼓師、服裝、劇團一般十人左右,老生、花臉、青衣、小生、二路老生、老旦、以及琴、鼓、服裝、外交等。各地戲院都有班底配戲,一般叫官中也叫底包。
王萬琪和夫人王君青、女兒王偉華
那年唐韻笙京劇團到青島永安大劇院演出,青島早年有四個唱京劇的戲園子,唯獨永安大劇院氣魄最大。外地演員以及四大名旦和四大須生都來過青島巡演,所到之初必定是先到永安大劇院,其次有華樂、光陸大劇院和天成戲院。當時永安大劇院坐陣的鼓師就是王萬琪。當家琴師是我老師的老師董繼賢先生,董先生是一個文武昆亂不擋的全能樂師。
青島永安大劇院的底包實力很強,生旦凈末丑全堂人馬,沒有角時本院的底包配戲也能賣票糊口。盡管王萬琪業務很優秀,但當時的通稱還是叫“官中鼓”。
京劇界聞名都知“南麒北馬關外唐”,“南麒”指麒麟童周信芳、“北馬”指馬派馬連良、“關外唐”指唐韻笙。他們都是老生,但是戲路都不一樣,各有亮點,各有特色。尤其關外唐的戲很少見,從唐老板三天跑戲開始,王萬琪先生就天天在臺下看戲,記場子,有時還記提綱。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唐韻笙先生演出期間鼓師家有急事請假走了,臨時只好請官中鼓師王萬琪替補。功夫不負有心人,萬琪先生不愧是首席鼓佬,一上場就顯示出超凡的水平來。雖然是臨時救場,依然能夠配合的恰到好處嚴謹無縫。演出結束后唐老板親自夸這位鼓師打得好,打得緊湊,打出情緒來了。后來唐韻笙劇團到上海后,唐先生親自聘請王萬琪擔當鼓師,從此王萬琪先生踏入了上海藝術團。
王萬琪和沈福存謝幕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沈福存曾經說自己三出半戲,在陜西西安演過兩出戲,都是王萬琪先生司鼓,全部《玉堂春》已經由深圳唱片分社出版發行。回頭看看這部《玉堂春》的司鼓,玉堂春從嫖院到團圓全部是一出大文戲,但是王萬琪的鼓,打的是千變萬化,貼近人物,洞穿人心。除演員的優秀表演技巧,各方面的努力配合,鼓點輕重緩急的掌控是重要的一環。玉堂春落難時萬琪先生的鼓打的是如泣如訴,雨打梨花片片白;團圓時則歡天喜地,風搖牡丹朵朵紅。他在本院曾經先后為:王金璐、李宗義、孫鈞卿、王熙春、王玉田、王君青、云燕銘、黃玉華、尚長榮、田中玉、尚小云和王熙萍等諸多名家司鼓,凡是與他合作的演員皆有口碑,稱贊不已。當年尚長榮先生就經常豎起拇指贊揚:王者風范、大團風度!
萬琪先生打鼓有其獨到之處的,首先:打的是情緒、打的是氣氛。
他打武戲,猶如千軍萬馬整裝待發,繼而高潮迭起,一板一眼扣人心弦。《挑滑車》起霸那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體現了大將軍出戰八面威風!其中四擊頭,萬琪先生的鼓點不徐不疾轉換有度,一氣呵成。鼓與演員得配合嚴絲合縫密不透風,急時如狂風暴雨,橫掃千軍。舒緩時猶如千軍萬馬整裝待發,井然有序。此時未聞鼓聲先催戰事。戰場的緊張,戰況的激烈,在鼓師的手中得到了渲染。演員的表演得到了極致的發揮。滿場的觀眾或喜或悲或擔心,隨著萬琪先生的鼓楗一起跳動。每每演出都是滿堂彩。王金璐先生曾經說:“萬琪的鼓打到心縫里去了!”
舞臺上的王萬琪的鼓點一旦啟動就令人心振奮,因為他的鼓點聲音清脆圓潤,他打的節奏更是徐疾有序堪稱一絕!有行內人曾經計算過:僅長錘這一種鼓點,他能根據劇情能打出五個快慢不同的節奏來。比如李逵闖帳大鬧忠義堂的一段戲,萬琪先生選用了特別快的長錘來營造氣氛,充分地表達出了李逵憤怒的心情。再如宋江坐帳一段原板戲,結合情緒萬琪先生則使用中速平穩的長錘鼓點。李逵喜聞賣酒聲,唱西皮流水,則使用了快長錘,表現了李逵想喝酒又怕違背軍令時的矛盾心情。而《霸王別姬》中虞姬上場時他使用的是慢長錘雙收頭,演員唱搖板時打出了虞姬尊貴顯赫的身份。總之不同節奏都是為劇情服務的,表達故事情節是他的司鼓理念,他的鼓與演員同命運與觀眾共呼吸。
特點之二:生命之鼓,靈魂之楗。王萬琪先生兩只手好,基本功過硬,打點加花收放自如。可以說每一次鼓楗聲響,都是萬琪先生魂靈般的創作。萬琪先生幾乎不是用手打鼓而是用心血給演員打鼓,用神思與演員交往。此戲的魂靈在這里,下一出戲的魂靈在那里,出出戲都有靈性,出出戲都有不同。比如王金璐先生表演挑滑車的時候,滑車挑落,人與戰馬奮力再戰之際,萬琪先生鼓點鏗鏘有力,整個武場緊鑼密鼓,猶如萬馬奔騰,征人催鞭。當戰馬筋疲力盡掙扎無望,人與馬相惜相憐的時候,萬琪先生的鼓點漸輕漸緩,直到地上掉一根針都能聽見的地步。此時無聲勝有聲,臺上臺下滿場皆靜,期盼著戰馬再次奮起。如此既悲且壯的打法,除卻鼓王安得有誰?
特點之三:文戲武打,武戲文打。這種打法可以算得上舞臺演出的引導者,稱得起一代鼓王的美譽!比如以上提及的《挑滑車》中戰馬疲憊不堪人馬相惜的打法,就采用了“武戲文打”的手法。而王熙蘋的《拾玉鐲》,就采用了另一種“文戲武打”的手法,來表現待字閨中的少女天真無邪的活潑可愛的場景。琴師使用《柳青娘》《海青歌》《東方贊》或小拉子的伴奏時,他都以鼓點兒輕重緩急掌控節奏。連擊時鼓點急急切切密不透風,烘托出演員喂雞轟雞,抓雞打雞等輕快的身法;舒緩時鼓點猶如珍珠落玉盤清脆圓潤,惟妙惟肖的演繹出少女拾玉鐲時欲前又止,欲語還羞的復雜心境。他自己說過:打一出《拾玉鐲》比打《挑滑車》還累。也就是說打文戲并非文縐縐為主,武戲不是猛打快打為上,而是應該根據情節來掌握節奏與力度。這真是萬琪先生對打擊樂演奏的一大升華。
萬琪先生譽滿梨園,每當陜西省京劇院出省巡回演出,不論到哪里,當地打擊樂高手都會找萬琪老師切磋技藝。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申臺錄制尚長榮先生的《盜馬》,王先生司鼓。鼓楗聲響群英薈萃,上海首席打擊樂大鑼演奏家、鐃鈸演奏家徐崇二老與王萬琪先生合作了一把,那場面真是配合的天衣無縫相得益彰。旁觀四座無疑享受了一次打擊樂器的盛宴。
王熙萍《拾玉鐲》
一次在山東濟南巡回演出,當晚是王筠蘅老師演出《臨江會》。山東的著名鼓師曹同凱、胡岳斌、萬琪老師的弟子小斗子程謀中,抄起家伙與王萬琪先生合作了一把。梨園精英相聚打戲那場面好點橫生,叫好聲不絕于耳,臺上臺下一片沸騰。曹同凱先生激動地說:萬琪老師藝德好、戲德好、永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四小名旦陳永玲、王筠蘅《貴妃醉酒》
鼓師仙去,卻為我們留下了無可估值的寶貴遺產。據不完全統計,先生司鼓留下的唱片、碟盤錄音資料有:1956年言慧珠灌唱的《審頭刺湯》;1966年尚長榮、田中玉合唱的《延安軍民》;1977年尚長榮錄制的《周總理又回延安城》《平江晨曦》《射虎口》;孫鈞卿錄制的《定軍山》《取成都》《金馬門》等唱片。上世紀80年代王萬琪先生司鼓錄制的有:陳永玲的《貴妃醉酒》;沈福存的《玉堂春》;尚長榮的《坐寨》《盜馬》《李逵探母》《九江口》《龍鳳呈祥》《闖帳》等;孫鈞卿的《搜孤救孤》《碰碑》《清官冊》;孫鈞卿尚長榮合演的《將相和》《失空斬》等。
萬琪先生一生培養出很多優秀的鼓師,他桃李天下芳菲滿園,堪稱一代司鼓宗師。他的學生劉軍,曾滿懷深情地回憶恩師的教學宗旨:要想學藝先學做人!在恩師的教導下,他首先學會認真做人,尊敬演員尊重觀眾;對待技藝是勤奮苦練,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終成大器。前輩的遺產后輩的傳承,今天劉軍已經成長為國家一級演奏員,提起恩師的教誨仍然是感慨不已。
?驀然,梨園里參天大樹轟然折損。每當春風乍起,秋雨瀟瀟,天鼓咚咚,東臨逝水,那漸行漸遠的天籟般的鼓楗之聲依然不絕于耳。鼓王西去令人嘆息,唯掰心香一瓣頷首祝禱:先生英靈早登先際,先生的德華必將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