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在漫漫時間長河中,更是涌現出來了一大批絕無僅有的文化積淀。
其中有著像龍門石窟一樣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有著像《史記》《離騷》一樣攝人心魄的文學作品,有著像紡織、制陶一樣精妙絕倫的非物質物化遺產。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驕傲的事情,近幾年流行了一個詞叫做國潮,用來形容那些飽經歷史風霜,卻還能在現代大放異彩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瑰寶。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戲曲的前世今生。
一、戲曲的起源
1、先秦時期——于不知不覺中萌芽
在原始社會時候,我們的祖先為了自己的安全就成立了氏族,在當時的人們就流行起來了原始的唱歌和舞蹈。并且隨著氏族之間的彼此吞并,原始歌舞的種類也慢慢變得多樣了起來,包括現在的一些鄉村還都有著原始的舞蹈,如“儺戲”和“秧歌”等,都是順應當時各地區的需要發展而來的具有特色的舞蹈種類。
說起了舞蹈,那么還要說說的就是跟舞蹈脫不了干系的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相信創作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和《楚辭》都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存在。不過這兩部著作中的內容,大部分創作的目的是用來祭祀時的舞蹈表演,因為歌唱舞蹈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娛樂性,所以在日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就把這種歌伴舞的形式變成了娛樂,而不是專門的祭祀鬼神。
在秦朝成立之前,人們在紛飛的戰火中追求著娛樂的競技性,為此又出現了“角抵”,以一問一答形式存在的“參軍戲”和展示當時民眾日常生活的歌舞“塌搖娘”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發展的小歌舞,就在不知不覺中孕育了偉大的戲曲文化,可以說先秦時代是古代戲曲文化的萌芽時期。
既然有了萌芽,當然要繼續發展才能成為國潮,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2、由漢到唐——初具雛形
漢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朝代,也是一個與其他文化融合的時代,戲曲文化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發展。漢武帝時期,為了應對新儒學的需要,設立了“樂府”辦事處,為了接受新的文化,漢武帝又派大臣張賽到西域,將西域各民族的一些民間藝術逐漸傳入中原,形成了歷史上各民族藝術的大匯合,出現了“百戲”的繁榮局面。
當時的統治者,一方面把民間音樂收進樂府,并與一些樂師、作家一起加以改進;另一方面,把民間流行的角抵戲和各種民間技藝結合起來,同時在院前廣場上表演,被稱為“角抵百戲”。不過漢代末期天下大亂,歌舞等也因為戰亂的影響,沒有得到顯著的發展,一直到了隋唐,才到了戲曲再次發展的時期。
中國戲曲的雛形形成于唐代,是唐代的歌舞劇和參軍劇。我們知道歌劇的特點是演員扮演角色,用歌舞表演故事,唐代的歌舞劇和參軍劇都有這一特點。
唐朝的歌舞劇《蘭陵王》《拔頭》等都是用演員來裝扮角色,用歌舞手段來表達簡單的戲劇沖突。同時或以后,出現了以動作和敘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參軍劇。
參軍戲劇是在優秀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表現形式相對固定。一般來說,有“參軍”和“倉和”兩種角色,他們互相詢問和回答,情節簡單。
歌舞劇和參軍劇是中國戲曲形成的兩種戲劇形式,歌舞劇一開始就具有戲曲的特點,參演軍事劇雖然不具有戲曲的特點,但它對戲曲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參軍和歌舞劇就像兩股溪流匯聚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條巨大的戲曲之河。
二、戲曲以文化面貌出現
1、宋朝——隨著市民文化發展的戲劇
說到宋朝,大家肯定能想到的就是文化的下移,出現了我們都知道的市儈文化。人們都說高手在民間,這個時期的戲劇文化就得到了豐富的發展。
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稱為瓦舍。在瓦舍設立的表演場所被稱為“勾欄”,也被稱為“勾子”。最初,它是一個鋸齒形的欄桿。在宋元時期,它特指在瓦舍劃分出來的一個表演區域,這成為一種流行的風俗習慣。
宋代開始出現的雜劇是一種集喜劇表演、歌舞、雜劇于一體的綜合性歌劇。表演通常由四個角色組成,其中為了能演繹一些劇情會增加一個人。北宋時期的雜劇可分為“艷段”和“正雜劇”兩部分,艷段子作為戲曲演出的是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正雜劇在演出過程中會分成兩部分,由兩個部分的配合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是雜劇的主體。
到了南宋的時候,雜劇進一步的發展,由兩部分變成了三部分,增加的那一部分叫做“雜拌”,部分地方可能有別的叫法,就是為了把雜劇要表現的主體詮釋的完整一些。
這個時候的戲劇已經開始注重故事情節了,并且成為了市民文化中的一種,有不少的文學作品都對戲曲有了記載,這時候的戲曲已經以文化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了。不過戲曲的發展還沒有結束,跟著我的腳步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2、元朝——戲曲發展的成熟時期
在當時的元代,盛行的是來自外族的專政之風,其中就有很多強制要求人們更改的條例,引起了很多人的民憤,但是又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于是在元曲中,經常能看見那種喚醒人斗志的片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的沃土上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各種文藝成果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是在教師、學校、演員、音樂家和“書友會”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改進和創造的。這個時期的戲曲文化已經成熟,成為了當時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說起元朝的戲曲,相信大家也都是從小聽到大,小時候老師給我們介紹的就是唐詩、宋詞、元曲,如此看來在元朝的時候,戲曲發展的程度可絲毫不遜色于另外兩種體載。而且在當時還有著名的“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王實甫。其中關漢卿更是憑借著戲曲作品《竇娥冤》《單刀會》等,贏得了“曲圣”的地位。
他有一句話也成了后世很多人沿用的經典,那就是《南呂·一枝花·不服老》中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元朝時候的戲曲已經是一種人盡可知的文化,不過因為當時統治者的原因,有很多的作品導致失傳,這可是戲曲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3、明清時期——戲曲文化發展的巔峰
明清時期是戲曲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在明朝,一種新生的題材,“傳奇”開始發展。明代傳奇起源于宋元時期的南戲,如今的浙江溫州是它的發源地。
南戲與北戲在體制上是不同的:既不受四重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最后的限制,開場白的敘事,情節大多是團圓的結局。
風格更為纏綿,不像北戲那樣激昂,形式更為自由,表達生活更為方便。不幸的是,早期南方歌劇只剩下幾本了。
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繁榮起來。經過學者們的改進,這些不夠嚴謹的短劇終于成為一部相當完整的長劇。
明代中葉,涌現出一大批傳奇作家和戲劇,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的湯顯祖。他一生寫過許多傳奇劇,更有不少的戲曲流傳至今,而且其優美的文風也讓很多人喜歡著,如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讓人現在看起來也舉得優美無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清初的時候,北京有四大戲曲,即南昆劇、北夷戲、東柳戲和西邦戲。
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明初有昆腔,曲風飽滿,而南北極為流行的益陽腔、梆子腔、秦腔、柳腔,同聲同清同唱還有舞蹈,還有眾多的演員和藝術家都齊聚在北京。”
從中不難看出當時戲曲文化發展的勝景。
結語
戲曲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化,已經陪伴了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光陰,在那些戰火紛飛的日子里,聽一首戲曲,仿佛能夠撫平人們平日里擔驚受怕的心情。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更迭,現在的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和平的年代,各種各樣的電視劇、綜藝、電影等娛樂節目更是層出不窮,戲曲的輝煌仿佛也早已不在。不過近些年來,國家開始大力發展中國古代文化,而戲曲也作為國潮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這也引起了新一輪的戲曲熱,我們現在有了新的娛樂消遣的項目,戲曲當然不可能重回昔日巔峰,但是希望那一腔風流的戲曲文化不要在我們手中結束掉,讓我們偶爾也去看一眼這凝聚著古人智慧的藝術形式,體驗一下古人的表演記憶,勿忘這傳承下來的優秀戲曲文化。
參考書籍:《南呂·一枝花·不服老》《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