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斗鼓滋生在鼓舞之鄉的陜北高原上,起源于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于陜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鎮。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氣勢磅礴,威猛剛烈,變化多端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憨厚樸實的性格。同時,它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只有鼓、鑼、镲三件,卻能打出萬島排空之勢,敲出千雷震地之聲,打擊技巧的變化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镲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傳統配置比例是一鼓對一镲。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镲齊鳴,眾鼓爭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镲,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塵土漫處,只聞鼓聲激,不見擊鼓人,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壺口斗鼓具有黃土高原質樸俊美的風情和黃河壺口豪邁奔放的風骨。既有陜北文化的醇厚,又有關中文化的酣美;它結合了陜北文化的博大和晉南文化的的精細,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它特有的藝術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陜北鼓林的佼佼者。
關于壺口斗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四千多年前,黃河洪水泛濫,大禹懷抱濟世拯物之心,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堅韌不拔地治理黃河,以至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他的妻子涂山氏是宜川縣閣樓依錦人,故而當地人尊稱大禹為姑父,至今依錦村還有為大禹修建的姑父廟,而一直守望大禹的涂山氏則化作大山躺在壺口瀑布的岸邊。在那場空前浩劫中,黃河里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使洪水泛濫。大禹為了治理黃河奮力擒拿它,壺口的老百姓在黃河岸邊擺起了鼓陣擊鼓助威,蛟龍被大禹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從此,斗鼓就成為壺口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每到農閑季節,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都會抬出鑼鼓,歡聚一場,一直流傳至今。
故事是美麗的,它反映了壺口岸邊的人民對大禹豐功偉績的眷戀之情,寄托著千百年來人們對治水滅患、造福于民的大禹的深切懷念,大禹治水的不屈氣概也賦予了壺口斗鼓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的精神。